联系人:
所在地:
完善课程建设,建立健身学科体系确立了“增强学生体质”在学校体育中的主要地位之后,迅速建立以健身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成了学校体育界首要研究的前沿课题,这其中包括了课程发展指导思想的变革和课程的目标、内容、计划以及考核等方面的全面变革。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系统工程的指导下,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更加倾向于:增进健康、强身健体、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发展个性。体育课程的内容改革,将从全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出发,强调健身内容的科学化和实效性。体育大纲、教材以及教学计划要以健身理论与实践为主线编定,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适应和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检测和评估中,学生体质的增强,掌握健身锻炼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必将成为主要内容,并形成制度化、指标化,健身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定会受到普遍重视。该课题在邢台学院等地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在省级期刊2007年06期《扬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全民健身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根据高校体育教育理论,有计划的改变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针对社会对体育生的要求,针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加大现有体育专业课程《体育健身理论》的比重,增设《健身器械活动方法》、《健身器械适应人群的要求》和《社体活动组织教法》等课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体育指导员)序号 课程设置 权重 改进后指数1人体解剖、生理、保健,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心理、统计、测量、科研方法,46% **2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健美操、舞蹈、 15% *3体育史、体育概论、健康教育、学校体育 17% *4体育健身理论(运动营养、体育康复、中国传统养生、运动遗传、性健康与体育、心理健康、体育游戏、体育美学、礼仪修养)增设 《健身器械活动方法》、《健身器械适应人群的要求》和《社体活动组织教法》等课程。 32% **研究于2006年开始着手研究与应用,并在此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经查新和反复的教学实验,应用效果较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在国内同领域中应属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