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 研究背景 糯玉米是玉米传入我国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变异类型,其成分中几乎不含直链淀粉,具有特殊的食用品质和加工用途。我国鲜食糯玉米育种和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存在种质资源少、组配模式不明和优良品种缺乏等突出问题。在国内外都缺少可供参照借鉴情况下,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创新,创制优新种质材料、探索杂优组配模式、培育优质特色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不但要具有普通玉米的高产稳产优点,还要优质好吃、好种好销,满足生产和市场多样化需求。为促进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丰富菜篮子等,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2. 主要技术方案和内容 围绕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需求,广泛收集和鉴选优异种质资源,探索育种新方法和组配新模式,将甜、糯、彩色、高叶酸、高赖氨酸等优异品质性状与高产、广适、多抗等优良农艺性状聚合,创制优新种质、选育优良自交系,培育纯白糯、甜加糯、彩色糯、营养强化等各具特色的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创建制种及栽培技术体系,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全产业链提升,大规模广泛应用。 3. 主要科技创新点 (1)创制选育出类型多样系列优良糯玉米自交系73个。创新集成“大群体选系、多环境鉴选”,“优系聚合及DH单倍体、分子辅助选择”等育种技术,创制出遗传变异丰富的糯玉米种质新材料10000余份,划分为3大类群,在SKN5等材料中鉴定到一个新的waxy基因突变类型;将甜(sh2sh2)、糯(wxwx)两个隐性基因聚合,创制白色及彩色‘甜糯纯合双隐’自交系16个;创制选育出白、黄、紫、黑各具特色的糯玉米优良自交系57个;并实现多个骨干系高叶酸、高赖氨酸营养强化。 (2)培育并通过审定优质特色鲜食糯玉米系列新品种51个。首创“硬质型×软质型”杂交组配模式,选育出京科糯2000E、万糯2000等优质白色糯玉米品种,在保持京科糯2000综合优点基础上,又在抗倒性、早熟性、籽粒品质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创新利用“糯质单隐×甜糯双隐”组配模式,选育出农科玉368、‘都市丽人’等优质白色甜加糯品种,具有“以糯为主、糯中带甜”独特口感品质;创新利用“纯白色×彩红色”组配模式,选育出彩甜糯6号、天紫23等彩色糯玉米品种,各具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创新利用高叶酸、高赖氨酸分子标记,实现京科糯569(417μg/100gFW,达普通玉米约10倍)、农科玉368(302μg/100gFW)等品种高叶酸营养强化,以及京科糯2000高赖氨酸强化(≥0.5%,高于国家高赖氨酸标准)。 (3)创建鲜食糯玉米制种及栽培技术体系,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全产业链提升。建立以“精准错期、适时收获、控温烘干、机械色选”为核心的高质量高产量制种技术体系,实现制种亩产达300公斤以上,种子发芽率95%以上,满足单粒精量播种需求;建立以“分期播种、合理密度、绿色防控、适时采收”为核心的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建立“科研育种、种子繁育、种植推广、产品流通”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实现品种规模化应用。 4. 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鉴定到一个新的waxy基因突变类型(wx-hAT),并开发出功能分子标记。培育的优质特色系列品种具有突出创新性、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占我国鲜食糯玉米总量约70%。京科糯2000E、万糯2000等白色糯玉米成为主导大品种;农科玉368、彩甜糯6号分别是当前面积最大的白色和彩色甜加糯型品种;在鲜食糯玉米中率先实现高叶酸、高赖氨酸营养强化,京科糯569为已知叶酸含量最高品种;京科糯2010突破了我国玉米种植北限。 5. 技术成熟度和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育成审定品种51个,其中国审19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7项、国家发明专利1件,鲜食玉米行业荣誉11项,发表论文11篇。所育品种在全国各地累计种植1.05亿亩,占我国当前鲜食糯玉米总面积70%左右,种子销售额52.75亿元,仅种植环节新增经济效益500亿元以上。其种子及果穗产品已销往全球50多国家,有力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鲜食糯玉米”走向国际、领跑全球。在鲜食糯玉米优新种质创制、系列优良自交系选育、突破性重大品种培育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