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任务来源项目来源: (1)广西科技厅于2007年下达的应用基础专项:“蔗根土(锯)天牛幼虫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利用研究(桂科基0778006-8,2007.8-2010.7)”,资助金额5万元; (2)广西农科院于2006年下达的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蔗根锯天牛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2006004(Z),2006.10-2009.12)”,资助金额8万元;以上项目均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应用领域:农业。 技术原理:通过调查蔗根土天牛的寄主、分布及危害情况,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土栖性,采用诱虫灯+陷阱的物理措施防治地上成虫,同时开展以高致病力杀虫微生物筛选为主的生物措施防治地下幼虫,协调运用农业、化学等其他防治措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将蔗根土天牛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并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示范,保障甘蔗等作物的安全生产。 三、技术性能指标 1、筛选并鉴定出致病力高、抗逆性好且防治效果达85%以上的昆虫病原菌3株,均为绿僵菌;其中菌株JC002使用浓度为106孢子/ml时,防治效果达90%以上,播种期拌土撒施比浸蔗种的防治效果要好,操作上更简便。 2、明确了高毒力菌株JC002的生长发育和产孢所需要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等。培养基D(葡萄糖30g,蛋白胨15g,马铃薯200g(煮熟过滤用滤液定溶1000ml),琼脂20g)是最佳培养基配方,最佳碳源和氮源可以选择蔗糖、NaNO3,培养的最适温度应该保持在25~28℃,培养基的最适pH值是7.0,紫外线对菌株的生长速率无明显的影响,但对产孢量有较大的抑制。研究掌握了菌株JC002液固两相培养的工厂化生产技术。 3、提出蔗根土天牛综合防治集成技术,并开展大面积应用示范,经济效益显著。 4、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9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 5、此外,还调查掌握了蔗根土天牛的分布、寄主和为害状况;系统研究并阐明了蔗根土天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首次提出幼虫龄期划分方法,明确卵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幼虫田间分布型、土壤含水量对卵孵化的影响、初孵幼虫在不同土壤深度下的钻蛀取食情况、成虫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明确了陷阱诱捕和灯光诱杀是防治蔗根土天牛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提出灯光诱杀的适宜光源和开灯时间以及陷阱设置的方法。 四、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首次系统研究并阐明了蔗根土天牛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2、提出陷阱诱捕和灯光诱杀蔗根土天牛方法,申请并授权了1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害虫诱捕器”(ZL201320121843.8)。 3、筛选得到可用于防治蔗根土天牛的高毒力绿僵菌菌株JC002(经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anisopliaevaranisopliae),研究掌握了其最佳培养条件、液固两相培养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及田间应用方法。 4、提出蔗根土天牛综合防治集成技术并开展大面积应用示范,经济效益显著。 五、作用意义甘蔗生产是广西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达109.16万公顷,甘蔗总产量达7269.9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63%以上,继续高居全国首位。蔗根土天牛是为害甘蔗的重要害虫,为害率可高达40%~50%以上,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蔗农通常单一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该虫,防治效果很不理想,而且导致农药污染和残留问题日益严重。本项目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协调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方法,提出蔗根土天牛综合防治集成技术并开展大面积应用示范,5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7万亩,经济效益1111.16万元;累计辐射带动面积220万亩,经济效益38830万元。本研究为高效、安全防治蔗根土天牛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对促进广西仍至全国甘蔗产业可持续增发展有重要意义。 六、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范围和条件:全国各甘蔗产区均可推广应用。前景:我国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70万公顷,各甘蔗种植区均有蔗根土天牛为害,本项目成果应用前景广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1)蔗根土天牛幼虫长期生活在寄主的根茎里,是隐蔽性地下害虫,防治极为困难。使用绿僵菌来防治土壤中有生活史的害虫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本研究筛选出了JC002菌株对蔗根土天牛幼虫有很高的致病力,但关于其侵染过程和作用机理尚未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时,未筛选出与菌株JC002相容性好的其他药剂,未能获得增效作用;而且JC002菌株在田间复杂的土壤生态系统中,防治效果与室内相差较远。因此,还须反复试验,掌握绿僵菌侵染天牛幼虫的机制,筛选出与绿僵菌混用可以起到增效作用的化学药剂,研究确定处理剂量,以及影响绿僵菌效力的田间因素,同时研究绿僵菌液固两相培养技术,提高绿僵菌制剂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防治提供保障。 (2)蔗根土天牛为土栖性天牛,而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的天牛均为林木天牛,有关土栖性天牛研究的内容很少,缺少相关的资料及方法借鉴。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