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为上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选课题。立项背景为:①我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现状;②江西粮食生产现状;③种子市场竞争现状 2、技术原理:通过杂交育种选育出新品种。 3、性能指标: ①该品种是以157S为母本,以T048为父本杂交而成。其中,母本157S系衡阳市农科所以株S-1杂交后代选育成的早籼两用核不育系,该母本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稳定性好,高产稳产等优点。父本TO48,上饶农科所用常规早籼稻和T0463反复选育而成的。具有米质优,稳定性好,落色整齐,穗粒大,综合抗性强等优势。 ②两优48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8.0-109.0天,比中早35短0.9-2.1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长势繁茂,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稃尖无色,穗粒数较多,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株高86.7-91.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2.45万。穗长19.0㎝、每穗总粒数102.2粒、实粒数83.5粒、结实率81.55%,“两优48”F1谷粒形状长粒、长度6.8㎜、长宽比3.0、稃尖无色、千粒重28.3克。出糙率79.4%,精米率68.5%,整精米率45.0%,粒长6.8mm,粒型长宽比3.0,垩白粒率77%,垩白度14.4%,直链淀粉20.6%,胶稠度42mm。2013年江西省区试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穗颈瘟为9级,高感稻瘟病,穗颈瘟平均损失率为3.3%,好于中早35;2014年江西省区试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穗颈瘟为9级,高感稻瘟病,穗颈瘟平均损失率为16.9%,好于中早35。2012-2014年江西宜春上高、丰城、九江永修、上饶玉山、抚洲金溪、吉安泰和赣州宁都等地布点试种,均未发生明显稻瘟病危害。 ③区试情况。2013年区试,两优48平均亩产536.02公斤,比中早35增产3.31%,第六位。2014年区试,两优48平均亩产487.45公斤,比中早35增产1.47%,第七位。2013年参加江西省宜春上高、九江永修、上饶玉山、抚洲金溪、吉安泰和赣州宁都等地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2公斤,比对照中早35增产8.7%。2014年参加江西省宜春上高、丰城、九江永修、上饶玉山、抚洲金溪、吉安泰和赣州宁都等地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6.7公斤,比对照中早35 增产9.0%。两年多地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亩产573.95公斤,比对照中早35 增产8.85%。 4、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机制创新。上饶农科所依靠少量的经费支持积极投入种业科技研究,先后与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实行育、繁、推为一体的产业化运行机制,采取培训、示范、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推广方式,同时结合国家精准扶贫项目,加入扶贫一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了我省种子科学研究的发展。 (2)品种创新。开发出恢复系T048(父本),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48,并可利用恢复系T048与其它不育系配组,选育出更多的新品种。两优48在江西江西省作晚稻栽培,适应范围广,适应性强。 (3)技术创新。①为适应江西水稻生态区域的耕作制度,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夺取高产,掌握了T048父本的特征特性,摸索出一套高产制种技术。②推广良种与良法紧密结合,推广应用集合了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水稻直播技术、水稻抛栽技术等水稻健身栽培技术,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和模式,实行规范操作、层层开展培训、建立示范样板、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技术服务,确保了所推品种能充分发挥增产增收潜能。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品种适应性广,产量稳,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在江西及临边省市种植。 6、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015~2017年累计推广两优48新品种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可收效面积0.64万亩,加权平均亩增产25.82公斤 ;杂交制种可收效面积0.015万亩,加权平均亩增产20.92公斤。新增粮食总产16.52万公斤,新增杂交种子总产0.31万公斤,新增纯收益46万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有: ①大田生产方面:从江西省区试资料可以看出两优48产量明显优于对照,亩有效穗有22.45万,还有进一步增产的空间。如果亩有效穗再增加4~6万,则亩产可以再增加100~150公斤。两优48千粒重28.3克,千粒重较大,在大田栽培上要按照“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的思路去发展。 ②杂交水稻制种方面:两优48杂交制种的最佳气温在25~30℃之间。在幼穗分化期间如果遇到35℃以上高温,不育系会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因此在制种和海南田间纯度鉴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③抗性方面:由于其易感稻瘟病,所以在栽培技术上应注重氮肥的施用,防止贪青,增施硅肥和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