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 2、研究背景: 高粱是全球主要饲料作物之一,在干旱、盐碱、瘠薄等边际农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粱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而我国高粱主要用于酿造(白酒和老陈醋)。我国的饲料高粱产业严重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省耕地面积7000多万亩,其中,旱地面积5000多万亩,盐碱地500多万亩,边际农田面积大,是高粱主产省区之一,也是适宜种植高粱的省区之一。但是近年来,高粱种植面积严重下滑,每年种植面积不到100万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粱用途单一,高粱配合饲料产业滞后,以酿造业拉动的高粱市场波动大,严重创伤了农民种植高粱的积极性;二是目前我省饲料高粱新品种选育滞后,缺乏优质高粱新品种,现有高粱品种在籽粒品质上不能完全满足配合饲料业的需求。因此,在我省大力发展饲料高粱,恢复高粱生产面积,可充分发挥高粱作物的优势,提高我省边际农田的利用效率,为我省饲料加工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开辟高粱产业的新坦途。 3、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饲料高粱新品种选育研究,解决饲料高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完整的饲料高粱产业链,使农民种植高粱增收,饲料企业利用高粱增效,使高粱饲料产业成为我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4、主要论点与论据: (1)饲料高粱新品种选育研究 饲料高粱资源筛选:通过品质性状鉴定,发掘饲喂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的饲料高粱资源。饲料高粱亲本系选育:通过杂交、回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充分聚合优良高粱基因,提高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进而选育优质饲料高粱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饲料高粱杂交种选育:对选育饲料高粱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广泛测配,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饲料高粱杂交种。 (2)饲料高粱在配合饲料中应用研究 通过研究饲料高粱营养价值及其应用,初步摸清优质饲料高粱和蛋白质消化率、饲喂适口性等饲喂效果的关系,为研制营养、平衡、高效的畜禽高粱型配合饲料提高理论依据。 5、创见与创新 (1)对饲料高粱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籽粒品质、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鉴定评价,为饲料高粱亲本系创制和杂交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2)通过品质优良的饲料高粱资源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普通高粱资源杂交,后代中选择集高蛋白质与优良农艺性状的单株,经过海南加代、晋代稳定,完成了饲料高粱骨干亲本系的选育,育成的饲料高粱亲本系粗蛋白质含量达到10%以上,配合力显著提高,为优质饲料高粱的选育提供了优良的亲本系。 (3)基本构建了以T239A改良系和AGR1A改良系为基础的饲料高粱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实现了饲料高粱杂交种“三系”配套,选育的“晋杂32号”高粱杂交种,营养价值高、产量水平高、综合抗性好,为我省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优质的饲料高粱新品种,也为我省饲料加工产业提供优质高粱原料。 (4)饲喂效果的研究和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通过研究饲料高粱营养价值及其饲喂蛋鸡效果,初步摸清优质饲料高粱和蛋白质消化率、饲喂适口性等饲喂效果的关系,为研制营养、平衡、高效的畜禽高粱型配合饲料提高理论依据。 6、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项目实施期间,“晋杂32号”在山西省内外进行了示范推广,示范区域覆盖山西省内晋中太谷、长治沁县、临汾永和、运城闻喜4个地区,省外主要包括河北、天津、浙江等省市(见表2)。各示范点比当地推广品种平均每亩增产55公斤,受到广大种植户欢迎。在全国累计示范推广1.08万亩,农民增收118.8万元。 7、历年获奖情况 8、成果简介 晋杂32号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10337A6×3037R。试验名称“晋中1032”。 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137天。幼苗绿色,叶绿色,叶脉白色,平均株高182.0厘米,平均穗长29.9厘米,穗纺锤形,穗型中紧,颖壳褐色、卵圆形,平均穗粒重91.3克,平均千粒重31.7克,红粒,粒形扁圆。 品质分析: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粗蛋白(干基)10.73%,粗脂肪(干基)3.85%,粗淀粉(干基)72.52%,单宁(干基)0.56%。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山西省高粱中晚熟组直接生产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98.0千克,比对照增产6.9%,两年12个试验点,10个点增产。其中2011年平均亩产618.4千克,比对照晋杂12号增产11.0%;2012年平均亩产577.6千克,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2.7%。 栽培要点:不宜连作,应与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倒茬,播种前施足底肥,每亩施复合肥50千克。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播深3厘米左右,亩播种量1.5~2.0千克,机播或耧播,种植密度每亩7000~7500株。出苗4片叶间苗,5~6片叶定苗,拔节至抽穗期,中耕除草,每亩追施尿素15千克,后期注意防治蚜虫。 适宜区域:山西省高粱春播中晚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