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金丝枣制干新品种“研金1号”、“研金2号”,经过多年在省内、国内不同立地条件下多点试栽和示范,均表现出不易裂果、出干率高、果个大、抗病耐瘠薄,丰产,适应性强,适宜在环渤海地区栽植。自2005年开始,繁殖部分苗木在省内的惠民、无棣和北京市怀柔区等地定植和高接试栽,研究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通过4年的品比和区域试验,探明了其适应性和试栽范围,总结出两个品种的优质早果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并在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为加强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先后在各示范基地举办各种培训班8期,累计培训技术人员300余人次,县、乡技术骨干及项目组负责基地科技人员在基地、重点村,按农时季节进行技术培训,采取室内授课与大田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培训80余批次,培训枣农1000余人次,先后印发技术明白纸和品种信息5000余份,并下发给枣农,使枣农尽快掌握新品种的关键技术,提高了枣农对新品种的接受程度和管理水平,加快了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据统计,在山东的无棣、惠民、滨城区和北京的怀柔等地已投产800余亩,按投产810亩计算,已获经济效益324.0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并促进了金丝小枣的良种产业化生产,今后随着新品种开发和消费量的增加,还将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中国农科院经济研究所(1991)年提出的《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计算,可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464.07万元。 今后随着良种的普及,将大大促进我国金丝枣生产良种化进程和产业化生产,枣农的收益将显著增加。 推广应用措施: (1)领导支持,使本项目能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任务指标; (2)筛选、推广的品种明确,有较好的资源技术贮备; (3)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紧密联系生产; (4)加强组织协调。由山东滨州冬枣研究院主持,各示范基地与开发基地技术投入,包括示范园建设、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