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该项目为桂财教[2015]139号文件下达的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凡纳滨对虾IHHN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任务书编号为2015GXNSFBA139069,项目期限为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经费5万元。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世界各地养殖和野生对虾的重要病毒性病原之一,该病毒感染凡纳滨对虾引起的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又称慢性矮小残缺综合症(RDS),患病虾表现为生长缓慢和表皮畸形、规格参差不齐、产量下降,对幼虾危害较大,严重影响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由于无有效治疗IHHN的药物,对当地水产养殖品种进行IHHN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跟踪调查,并根据当地的流行特点制定综合防控措施是预防该病害发生与流行的有效途径。2010年以来,IHHNV潜伏感染在广西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中广泛存在,IHHN爆发处于高风险状态,对我区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潜在威胁。IHHNV已确定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基因型:1型、2型、3A型和3B型,其中1型和2型对对虾有感染性,3A型和3B型无感染性。本项目对IHHNV广西流行毒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跟踪与调查研究,包括对IHHNV感染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流行毒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确定IHHNV在广西流行的基因型及分布情况,为分析我区IHHNV毒株的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以及毒力变异情况提供基础资料,也为IHHN的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 了解IHHNV感染在广西养殖凡纳滨对虾中的分布、流行规律和趋势,为IHHN的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了解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及发病与其规格、养殖季节、养殖模式等之间的联系,为在生产上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参考;确定IHHNV在广西流行的基因型或致病型以及分布情况,获得广西IHHNV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IHHNV变异机制与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IHHN的有效防控提供帮助。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从广西对虾主要养殖地区钦州市、北海市和防城港市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主要疾病IHHN、白斑综合征(WSS)及新发疾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肝肠胞虫病(EHPD)、虾虹彩病毒病(SHIVD)的检测及IHHNV基因型分析,2016-2018年广西IHHNV感染率很低,仅检出4份阳性,未形成流行趋势;对2010-2018年收集的546份IHHNV阳性样品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确定546株IHHNV广西流行株全部为有致病性的基因1型和基因2型,未发现无致病性的基因3型。2016-2018年WSSV和IHHNV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10%),VpAHPNS和EHP感染率虽有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10%左右),2018年SHIV感染率较高(18.3%),说明广西养殖对虾疾病由传统的WSS和IHHN为主转变为以新发疾病AHPNS、EHPD和SHIVD为主。此外,近3年广西对虾IHHNV检出率非常低(<2%),而2017年和2018年EHP感染(可引起对虾生长缓慢)的阳性率分别为31.9%和16.2%,提示EHP感染可能已成为广西对虾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但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④创见与创新 2016-2018年广西IHHNV感染率很低,仅检出4份阳性,未形成流行趋势;进一步对广西养殖对虾主要疾病WSS、AHPNS、EHPD和SHIVD进行调查,发现广西养殖对虾疾病已由传统的WSS和IHHN为主转变为以新发疾病AHPNS、EHPD和SHIVD为主;近3年广西对虾IHHNV检出率非常低(<2%),而2017年和2018年的E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1.9%和16.2%,提示EHP感染可能是广西对虾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对2010-2018年收集的546份IHHNV阳性样品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确定546株IHHNV广西流行株全部为有致病性的基因1型和基因2型。此外,本项目在原有IHHNV 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优化,建立了IHHNV套氏PCR检测方法,敏感性更高;建立了基于dnaJ基因的弧菌PCR检测方法,为弧菌快速筛查及种类鉴定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技术手段;建立了对虾 AHPND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对虾样品及水样的VpAHPND检测。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属于基础研究,对广西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IHHNV及其他几种多发病原的调查,为当地养殖户和相关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对虾主要疫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减少经济损失。无商品化产品形成,没有可直接计算的经济效益。由于项目实施这几年广西IHHNV感染率很低,仅检出4份阳性,且跟踪调查未发现明显的IHHN临床发病病例;IHHNV阳性样品数太少,缺乏代表性,不能反映近三年来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和发病与其规格、养殖季节、养殖模式等之间的联系。 ⑥历年获奖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