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2003年起自选项目研究,2006年以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立项支持。具体如下: 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优质、高效、低能耗设施园艺作物品种筛选与配套生产技术研究”(2006BAD07B01) 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商品花卉设施生产关键技术优化升级研究与示范”( 2011BAD12B02-01) 3.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芍药鲜切花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2006-4-84) 4.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芍药鲜切花质量等级”(2005-LY-055) 5.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芍药切花露地生产栽培技术规程”(2010-LY-072) 6.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切花芍药种苗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2011-LY-122)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针对我国观赏芍药产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产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挖掘、保存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及培育优质品种,构建配套种苗、切花、盆花、工程苗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研发,获得生产适用品种、种苗繁育技术、不同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推广示范。解决了芍药产业化生产缺乏品种和关键技术的难题,创新了芍药产业化生产模式,提高了观赏芍药的商业价值和产品品质,开辟了传统名花的商品化途径。 1.建立围绕产业生产和种质创新为目标的芍药核心种质圃和超低温保存库;建立芍药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多途径育种;建立基于多项专利技术的组培体系,提高种质创新效率。 2.构建针对露地和设施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形式的品种高效筛选技术体系4套,大幅提高筛选效率,筛选及鉴定准确率达90%以上,筛选出一批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 3.创新无土栽培、花期调控、营养诊断、病害防治、设施环境控制、切花采收等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 4.创建“专用品种+新型无土栽培基质和容器+高效施肥技术+低能耗栽培环境控制+创新产品形态”五位一体的芍药新型产业化栽培技术体系,集成创新4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进行推广示范,降低资源成本和能耗达30%以上,供花期延长3个月以上,产值提高15%,推进了我国传统名花产业化生产进程。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建立了世界首个芍药花粉超低温保存库,保存73个品种和5个野生种,共182份。 2.建立了芍药野生种及品种胚和茎尖行超低温保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首次提出了芍药设施栽培耐弱光和抗病品种高效鉴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4.研发了农用废弃物基质及其配套供肥和营养诊断结合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5.建立基于筛选品种的基质、花芽分化、需冷量、供温、补光的反季节供花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6.首次研发集成芍药切花、盆花、容器苗三类产品产业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了相关行业标准3项。 7.针对我国芍药品种,建立从培养基、诱导与增殖、生根与移栽的全面离体快繁技术,获发明专利2项。 8.建立芍药组间、亚组间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通过亲本选配、幼胚拯救技术、种子破眠技术,缩短杂交育种周期,加速了新品种培育进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芍药是近十几年国际花卉市场的新花卉,但国内缺乏规模化生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产业化生产品种和支撑技术。 本项目研发创新的技术覆盖产业链的全生产环节,解决了观赏芍药育种、繁殖、产业化生产等多方面的技术瓶颈,筛选和培育的品种可以直接用于产业化生产;集成的露地切花生产技术规程、设施盆花生产技术规程、工程苗生产技术规程、设施生产技术规程已经在生产和应用单位进行推广与示范。目前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规模化生产中,为我新花卉研发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项目解决了芍药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创新了芍药产业化生产模式,提高了观赏芍药的商业价值和产品品质,技术成果先进,效果稳定可靠,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各花卉企业和生产基地,技术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广阔。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项目推广与示范,在国家花卉工程中心、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菏泽黄河园艺有限公司、菏泽市傲阳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菏泽京菏牡丹园艺有限公司、北京润峰创景苗木中心等进行了生产推广应用,产出产品在北京景山公园、北京市园博园、青岛市园博园、天津、新疆等应用,收到良好效果。项目通过种苗、工程苗、切花、盆花生产及园林景观配植的方式进行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项目技术成果贯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近三年合计示范推广应用面积628亩,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2275.5万元,新增利润 1077.2万元,新增税收47.1万元,培训生产技术人员 1100 人次。目前受资金及成果认定等因素的制约,推广应用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