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项目属于农业领域中的糖料种植业。广西甘蔗种植品种以新台糖22号为主(占比75%左右),品种单一化、病虫害及种性退化问题比较突出,急需品种更新换代及多系布局。甘蔗品种更新换代及多系布局主要受甘蔗新品种生产用种短缺制约。利用脱毒组培技术可加快甘蔗新品种的繁育,但常规的甘蔗脱毒种苗繁育技术在繁殖、脱毒及运输环节存在以下缺陷:1.室外繁育阶段繁殖系数低、繁殖速度慢,占用土地资源多,易重新感病;2.室内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技术中尚存在嫩芽易烫伤,老芽脱毒不彻底,及茎尖培养技术需要精密的仪器和高素质的操作人员,生产难以规模化、普及化应用推广;3.甘蔗组培苗远途运输时易沤苗、烂苗及成活率低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针对性开展脱毒组培快繁→运输→苗圃扩繁→大田推广等系列配套繁育技术攻关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1.创建了甘蔗健康种苗假植苗圃扩繁技术,该法繁殖系数是常规方法的4倍以上,繁殖速度是常规方法的2倍以上,扩繁占用的土地面积仅为常规的10%左右,极大提高了繁育推广效率,对进一步加快甘蔗品种更新换代及多系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2.创建了甘蔗袋培腋芽苗温汤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技术,该技术能直接用袋培的甘蔗腋芽苗进行温烫(水温:50-52℃)脱毒处理,该法另辟蹊径,在确保脱毒效果的同时效率更高,简化了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程序,降低了脱毒操作技术门槛,提高脱毒种苗生产效率,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规模化、普及化应用推广的技术难题。
3.创新研制了一种用于甘蔗组培苗运输的运苗箱,解决了远途运输过程中沤苗、烂苗及成活率较低的技术问题,远途运输成活率达到90%以上,比常规运输成活率提高10%以上。
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发表论文25篇。培养2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0名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和20多名技术骨干人员,培训指导农技人员5000余名。2008-2017年,累计培育新台糖22号、桂糖29号、桂糖32号、桂糖42号和桂糖46号等甘蔗品种脱毒种苗原原种2267.07万株,通过在国外的越南和柬埔寨,在国内的广西崇左、北海、南宁、河池及农垦系统各农场和广东湛江等蔗区良繁企业的扩大繁殖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54.43万亩,新增产值5.81亿元,新增利润5.59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査新结果:除该查新项目委托单位外,未见国内有开展甘蔗健康种苗假植苗圃扩繁技术、甘蔗袋培腋芽苗温汤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方法研究及甘蔗组培苗运苗箱研究的公开文献报道。
第三方评价:该科技成果创新性较强,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