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技术属于中药制药技术领域。
分散片是典型的速释剂型,能在水中迅速崩解均匀分散,药物溶出快、生物利用度好、生产工艺简单、产品附加值高,深受企业喜爱。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英国,90年代后期,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中药分散片的研制。然而,分散片剂型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引进迁移并不顺利,直接照搬化药制剂的成型技术,忽略中药原料复杂的理化特性,出现明显“水土不服”,产生崩解剂用量过大、崩解迟缓、松片裂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一方面,制剂性质难以满足质量评价要求,困扰中成药生产实践,影响中药疗效发挥;另一方面,生产使用成本高,加重老百姓“看病贵”的负担。因此,如何突破现有成型技术制约,形成适宜于中药特性的分散片成型速崩关键技术与基础理论,成为中药制药行业亟需突破的共性瓶颈问题。
为此,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历经17年的“引进-吸收-再创新”,从中药分散片剂型设计模式、原辅料特性、成型崩解原理、速崩关键技术、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首次将粉体改性技术用于中药分散原料的物理改性,攻克了崩解迟缓与弹性复原的共性技术难题,创新了中药分散片成型理论与方法,实现制剂精准设计与质控,有力推动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其主要创新点如下:
(1)率先开展中药分散片适宜性研究,创制中药新药:率先将分散片剂型引入中药制剂领域,从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味提取物-复方提取物4个层次开展了7个分散片的适宜性研制,元胡止痛分散片、双黄肠炎分散片2个品种成功上市,整个研究呈现研制时间早、涵盖层次全、包含品种多、成果产业化的特点,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示范效应。
(2)首次提出原料粉体改性的新策略,创建关键技术:针对中药分散片崩解迟缓与弹性复原的共性难题,率先提出原料粉体改性新策略,首创二氧化硅与原料干法改性成型速崩关键技术,大幅降低崩解剂用量,生产成本下降12.6%,显著改善弹性复原引起的松片裂片,降低废品率,彻底解决崩解迟缓难题,工艺效果在7种分散片中得到阳性验证,相关研究形成学位论文4篇,科研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3)剂型设计从经验试错到科学有据,创新基础理论:首次阐明原料中亲水性大分子的缓慢溶胀是分散片崩解迟缓的理化基础,揭示增加润湿性与吸水性、克服高黏度吸水屏障是二氧化硅改性助崩的核心机制,证明孔径与松密度是决定二氧化硅助崩效果的结构因素。研究成果创新中药分散片基础理论,推动剂型设计从经验试错到科学有据,发表科研论文5篇。
(4)研究探索中药粉体物性表征方法,创立技术平台:根据Washburn方程原理,创制吸水性测定装置,建立吸水速率评价技术;依据Young方程及Owens-Wendt-Kaelble算法,首次在中药制剂领域开展润湿性及表面自由能的测定研究;较早引入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黏附性、可压性、溶胀性等新方法。相关工作搭建了中药粉体物性测定与研究技术平台,能提供20种中药粉体物性测试服务,助力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