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已成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江苏矿产资源管理手段逐步从粗放到精细、从分散到集中、从开环到闭环、从静态到动态的方式转变。面临主要问题有:①矿产资源储量资料的产生具有阶段性,且分散在不同的生产单位。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资料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差,难以进行连续的跟踪与对比;②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复杂、表达抽象。工作人员主要通过储量年报等文字材料以及储量估算图等二维图纸进行审核,手段原始、单一,难以对矿区和矿山形成空间实体感,更难以快速、准确计算动用、采损及保有的资源储量。③传统管理模式导致矿产资源储量业务审批时间长、相关数据审核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矿产资源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经过近十年的应用研究与技术攻关,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解决了如下难题:①构建资源储量综合数据库,在国内率先实现资源储量统计库、空间库和登记库“三库”合一,打破信息孤岛,助力多系统协同驱动;②构建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现状数据与综合数据库整合共享平台,丰富数据整合手段,摸清矿产资源家底,实现一张图管矿;③研制资源储量动态监管平台,解决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业务无闭环、数据难获取、时效性滞后、协同性低等问题,提升了行业管理水平。
项目主要成果如下:①构建了矿产资源综合数据库:完成了江苏煤炭、铁、铜、铅、锌、钨等20个矿种利用现状调查,并对矿产资源地质地貌、空间地理和资源储量等多源数据进采集清洗整合,获取了江苏矿产资源全要素家底数据,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资源储量统计、空间和登记的“三库”合一和行业应用,为一张图管矿统一了数据源,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夯实了技术基础。②研制了矿产资源动态监管平台:构建了资源储量登记、资源储量年报管理、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审批、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缴等一系列系统,方便全省管理部门和矿山企业在线申请及审批,创新实现了该省矿产资源全业务、全流程、全节点、全区域动态监督管理,有力支撑了矿产资源“不见面审批”和“放管服”工作,促进了该省“3 1”区域性压矿调查工作的“全域覆盖”。③建立了一套金属矿山储量动态管理数据模型与组织管理方式:开发了金属矿床储量动态计算原型系统,提出一种三维矿体模型局部动态重构与储量动态计算方法,有助于在矿山勘探或开采阶段进行储量实时计算,便于对矿产资源储量的动态监管,实现了江苏矿产资源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跨越。
项目已获软件著作权2项。累计发表各类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已在全省120多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几十家企业单位进行了广泛应用,节约了企业单位直接办事成本数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有力提升了江苏矿产资源管理在全国的示范作用。省部主要领导多次肯定了项目研究成果,江苏新时空、中国国土资源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做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