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桂科计字〔2015〕98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高油酸型优质食用油花生新品种培育与示范(良种培育中心)”(桂科攻1598006-3-1)。课题背景:提高花生油脂中油酸的含量具有食疗保健上的重要意义以及产业应用价值:一方面,油酸能降低人体血液总胆固醇及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对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没有影响,可降低冠心病等心脏病风险;另一方面,油酸属单不饱和脂肪酸、不易氧化,油酸含量高的花生原料、产品耐贮存,在国外深受加工业者欢迎。市场上售价比较高的食用油种类如橄榄油、山茶油等,都是油酸含量较高的。选育高油酸含量花生品种已成为现代花生育种的主要方向之一,但迄今国内尚未有育成适合南方花生产区种植的珍珠豆型高油酸含量花生新品种报道。该项目目的是选育珍珠豆型高油酸含量花生新品种,为中国南方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良品种选择,同时满足区域人民群众对优质食用油的消费需求。技术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技术原理: 花生新品种选育依据的技术原理包括植物经典遗传学、现代分子遗传学以及植物栽培生理等。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油酸含量高、且稳定2014-2015年,“桂花37”参加了参加国家(南方片)以及广西花生区域试验。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年度其油酸含量分别为82.5%和83.3%(平均为82.9%),不仅高而且稳定,相比对照种油酸含量平均仅为43.5%。 产量稳定、且与对照品种相当“桂花37”在2014年国家(南方片)花生区域试验中干荚果产量244.69公斤/亩(对照种“汕油523”荚果产量为260.37公斤/亩);在2015年广西花生区域试验中干荚果产量254.27公斤/亩(对照种“桂花21”产量260.15公斤/亩)。“桂花37”的产量表现稳定且与对照品种相当。抗病、抗逆性强 “桂花37”表现较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根据区试鉴定结果,“桂花37” 病圃鉴定表现高抗青枯病(存活率95.39%);田间表现抗叶斑病(3.2级)和锈病(3.2级),耐旱性和耐涝性强,抗倒性中。成果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桂花37”的油酸含量极高(82.9%)且稳定,国内迄今为止尚未有80%以上高油酸含量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育成报道;同时又高抗青枯病、叶斑病及锈病。该成果课题组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桂花37”是经过课题组十多年选育而来的高油酸型花生新品种,其高油酸含量、产量及抗病抗逆性都比较稳定,通过试验示范课题组也总结形成了与之配套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成果及技术主要适用于中国华南珍珠豆型花生产区(包括水旱轮作田及旱坡地);理论上它也可以应用于北方珍珠豆型花生产区,但相关产区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前需先进行引种试验。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桂花37”2016年刚通过品种审定,处于试种推广阶段。在生产中“桂花37”存在问题主要是出仁率偏低(60.22%)和生育期较长(125天),因此在推广应用中要注意适当早播、增施钙镁磷肥等,以提高荚果的饱满度和出仁率。同时,课题组在往后的育种工作中还会针对这些问题继续进行品种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