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也是新中国天然气工业的摇篮。在四川盆地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开发历程中,建成了国内最早的天然气工业基地,建成了国内首个百亿气区和首个以生产天然气为主的千万吨级大油气田。2016年,四川省天然气消费量171.81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达到11.43%,预计到2020年,达16%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四川气田的开发对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效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气田生产相关因素复杂、气井分布广而分散,大量酸性天然气需要净化处理、存在自然递减率、系统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大等特点。国内在气田开发方面相对应的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方法、节能减排相关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系统节能理论,成熟的可借鉴推广应用的节能减排技术较少。
该项目针对天然气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难题,围绕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技术瓶颈进行攻关,通过自主研发、引进转化和集成创新,形成了天然气生产过程节能减排配套技术,为川渝地区天然气300亿上产可持续开发、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在气田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1.首次形成了天然气行业产品节能量的量化方法,引入了考虑新增产能和自然递减因素的基期单位产品能耗修正系数,并形成行业标准《气田节能量计算方法》(SY/T 7066-2016),使气田企业节能量指标获得科学、客观的考核。
2.创新形成了气田集输系统能耗评价体系和方法,使集输系统的能耗环节评估覆盖率达100%,节能挖潜精准度提高50%以上,实现气田生产集输系统整体优化节能减排。
3.首次建立中国天然气行业具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和特定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计算法,形成天然气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化评估软件,提高了气田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的适应性和准确度。
项目形成专利1件,行业标准1件,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论文6篇。经专家评价,项目成果对中国气田生产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达到整体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
该项目成果已在川渝油气田进行了广泛应用,年节约天然气消耗1210万立方米、电力消费20万千瓦时,约合1.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4.2万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约1400万元/每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