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胡伟
所在地: 江苏南京市
基本情况:
我国棉花生产长期重产量轻品质,产量与品质难以协同提高,目前缺乏相关的栽培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应用。针对以上问题,开展本技术体系创新集成。
技术特点:
长江与黄河流域春播棉主攻健壮个体,调节生育进程在温光高能期形成最适现蕾与成铃强度,构建温光高能群体(适宜LAImax4.5~4.8,优质铃67%以上);麦(油)后棉主攻高光效群体,加快生育进程以形成现蕾-成铃-吐絮“三集中”紧凑个体和高光效群体(适宜LAImax4.2~4.5,优质铃75%以上);南疆棉主攻个体与群体并重,调控生育进程使现蕾、成铃高峰分别与温光高能、温光高效期同步,构建温光高能壮个体和高光效优群体(适宜LAImax4.0~4.5,优质铃80%以上)。以上述指标为主要内容,创建了生育进程与温光水资源供应同步的生育调控技术,优化了基于养分-群体耦合效应的株型调控技术,创新了基于产量与品质协同临界养分指标及施肥量及秸秆还田减肥效应的养分调控技术。集成上述关键技术,建立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应用范围:
长江、黄河流域和新疆南疆棉区。
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分析:
本技术体系的应用挖掘了春播棉增产提质潜力,提高了麦(油)后棉光截获量,南疆棉栽培由以热量为主转向了温光并重,温、光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
春播棉在不增加投入下籽棉产量达6000(长江)、5250(黄河) kg hm-2,增产18.7%、16.2%,纤维长度、比强度提高1.5~2 mm、1.2~1.6 cNtex-1;麦(油)后棉在优质(29~30 mm、29.5~30.1 cNtex-1)基础上籽棉产量达4500 kg hm-2,增产10.6 %,减药20%~30%;南疆棉产量达10000 kg hm-2且节水10%以上,增产25.9%,纤维长度、比强度增加1.5 mm、0.8~1.4 cN tex-1。2016~2020年推广329万公顷,新增总利润15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