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项目通过麦芽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合作,整合资源优势,践行“产学研”发展模式,对制约我省麦芽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工艺改造和产业化示范,旨在提升企业的加工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啤酒大麦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麦芽生产线上引进了信息化管理方式及全程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在关键工艺环节(包括浸麦、发芽和干燥工艺环节)配置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监控生产中温度、湿度、CO2浓度、通风量、通气时间等重要参数,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技术指标的自动化管理,提升了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2.通过对麦芽传统的人工蒸汽干燥法进行改良,为相关生产加工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合理参数和理论支持,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在麦芽干燥过程中建立实时温湿度控制系统后,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在麦芽干燥特性曲线不变的情况下,鼓风机和抽风机转速在前期和后期均可变速运行,经计算生产2万吨麦芽年节电量可达100万KWh左右。 3.给5家主要麦芽加工企业分别配置了一批麦芽品质检测仪器,包括快速水分测定仪、脆度仪、电子天平、全自动定氮仪、色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全自动糖化仪等,共计25台(件),为企业原料的收购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4.从制麦工艺的主要环节入手,对添加剂配方组成及制麦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筛选,通过对不同的浸麦方式、添加剂、发芽温度、发芽方式(温度控制模式)以及干燥方式对麦芽品质影响的一系列试验研究,改良并完善了现有的制麦工艺,优选出了适合于甘啤3号和甘啤4号大麦的最佳制麦工艺条件及其参数组合;并对不同浸麦方式、发芽条件和干燥工艺条件下,影响麦芽品质的酶学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5.筛选出了可有效提高贮藏10月以上的大麦发芽率和改善发芽势的专用复合添加剂。 6.开发订制出了二甲基硫(DMS)和β-葡聚糖的企业检测方法,并对啤酒麦芽制造过程β-葡聚糖及DMS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可为以后修订完善现行的麦芽行业标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7.起草制订了麦芽企业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规程。 8.研究成果在生产中进行了应用示范,企业技术改造后,研究的新工艺技术和配方,经过5家企业22万多吨麦芽生产应用,产品质量均达到麦芽行业标准(QB1686-2008)标准要求,并可使成品麦芽的浸出率提高了1~2﹪,a-氨基氮提高5~10 mg/100g,优等品率提高了20﹪以上,全面提升了麦芽的品质,初步实现了麦芽生产过程关键技术指标的自动化管理。 9.通过项目实施,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为麦芽加工企业培养了一批加工、检验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发表论文16篇。4年来,为5家麦芽加工企业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加工人员和检测人员300多人次,并编写了适合于我省啤酒麦芽加工企业实际的技术培训手册一本,为我省麦芽加工企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和理论参考书。 推广应用前景 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顺应“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在当今对啤酒麦芽加工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啤酒麦芽的生产销售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使产品在品质上进一步改善,可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产品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前景广阔。同时,对推动我省啤酒麦芽加工业迅速发展,为繁荣我省经济,增强地方财力创造有利条件。既能巩固和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地位,又能提高加工业技术水平,还能带动第三产业扩大规模,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