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光临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成果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厦门大学

创办时间:1921 单位属性:985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福建厦门市 相关行业:农药,基础化学,通信,生物化工,金属材料

联系人:周林成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4人
    研究领域:材料化学其他学科,天体演化学,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英文缩写MEL)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7年6月通过科技部验收,2010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瞄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直面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立足基础研究,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注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实验室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科学研究力求具备国际视野,管理体系参比国际标准,文化建设崇尚自由宽松,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和创新性人才聚集的基地。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4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助理教授23人;另有技术人员24人,研究助理64人,行政人员4人。所有固定研究人员均具有海外留学或访问经历,98%具有博士学位。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特聘教授4人(其中“青年*”1人),“**”特聘教授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此外,实验室的一批年轻骨干队伍正在健康成长,已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实验室还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 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25人
    研究领域:低温物理学,月球与行星化学,宇宙化学其他学科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厦门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于1952年由著名分析化学家陈国珍教授组建,并确立了仪器分析的专业方向,系我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分析化学专业之一。1986年著名光谱学家黄本立教授的加盟使光谱/质谱分析化学研究力量得到了加强,(原子和分子)光谱/质谱化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逐渐在国内保持了领先的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1995年10月由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国家教委材料和生命过程分析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升级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面对分析科学的迅猛发展,分析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奋发自强,使整个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学科跻身我国五个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之列,2007年再次顺利通过验收。在黄本立院士等老一辈化学家直接带领和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分析化学重点学科,目前侧重于基于分子纳米技术的原子光谱/质谱和荧光光谱探针分析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新型电化学分析检测原理与方法、色谱/电泳新型分离介质及其与光谱/质谱在线联用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光谱/质谱、分离-光谱/质谱联用技术、新型仪器和仪器部件的研制以及海洋、资源环境、材料等复杂体系分析方面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研究方向齐全的分析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原分析化学教研室于2010年3月改制为分析科学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2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黄本立教授),教授16名,博士生导师12名,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3人。现任研究所长为王秋泉教授,副所长为赵一兵教授和周雷激副教授。
  •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39人
    研究领域:高分子物理化学,天体演化学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gnostics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in Infectious Diseases(Xiamen University),[1]简称NIDVD。公益性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开放性研究开发平台。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由厦门大学和养生堂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厦门大学下属独立核算机构组建、管理及运营。 2009年以“优秀”通过科技部验收,2011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中心长期从事疫苗和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及病毒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心目前拥有1000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以及6000多万元的专用仪器设备。已建立起成熟的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细胞模型、实验动物、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工作站、诊断技术等关键技术平台。现已发展成拥有年轻精干的科研团队、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生物工程实验室。2009年中心入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并担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近五年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已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5项。先后在Lancet、PNAS、PLoS Pathogens等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项(其中13项国际专利),已获得授权专利10项;获得新药证书/注册文号17项,其中包括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3项欧盟CE认证产品,并均已实现产业化,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多家临床单位。
  •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8人
    研究领域:方差分析,低温物理学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于1986年通过论证,1987年获准建设,1990年建成验收,向国内外开放。田昭武院士、万惠霖院士和田中群院士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蔡启瑞院士、张乾二院士和万惠霖院士先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由谢兆雄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万惠霖院士担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8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44人(包括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技术人员12人,管理人员2人。 实验室先后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实验室以固体表面、固/气和固/液界面的结构与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催化化学、电化学、结构与量子化学及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着重从原子、分子水平和纳米尺度上,研究表面和界面的结构与反应机理,设计和合成有关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以及纳米结构体系。 实验室认真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1994年和2004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和二十周年的总结表彰大会上, 实验室均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荣膺"金牛奖"。1997年被国家科委遴选为全国8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4、1999和2004年由国家计委或由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对实验室的工作进行评估,实验室连续三次被评为A级实验室,并获批免于参加第四次评估,直接进入优秀实验室的行列。
  • 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21人
    研究领域:天体演化学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应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厦门大学,实验室始终坚持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指导方针,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在细胞应激反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尤其是近5年来,在研究炎症、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顶尖杂志Science、Cell、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Chemical Biology、Developmental Cell、Genes & Development、Lancet 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并受邀为Nature Immunology 撰写综述文章。5年来,实验室发表SCI论文251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72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19篇;承担的科研项目累计240多项,包括“973”项目(首席)1项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2项等,累计到位经费达2.4亿元,其中纵向经费超过1.8亿。近年来,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经费支持下,实验室投入6000多万元完善设施建设,目前已拥有120多台总价值8000多万元的大中型仪器设备。已投入使用的平台设施,包括蛋白质研究平台、代谢研究平台、SPF级实验动物中心、转基因/基因敲除技术平台、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组织化学实验室、单克隆抗体平台、微生物药物筛选平台、果蝇、斑马鱼和线虫模式动物研究设施等。先进、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与平台,全年、全日开放的公共平台管理模式,为科学研究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到第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